2013年3月16日,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在西陆网主办的“《凉州词》论坛”成功开通;3月23日,学会在龙网主办的“《凉州词》论坛”横空出世;3月24日,天马文学网设置“《凉州词》论坛”专栏。在互联网上三个论坛的集中出现,标志着新时代《凉州词》的创作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欢迎各位诗词曲联赋的朋友大驾光临“《凉州词》论坛”!欢迎全国各地的同仁网友注册!欢迎交流!欢迎题词赠诗!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2013年3月16日,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在西陆网主办的“《凉州词》论坛”成功开通;3月23日,学会在龙网主办的“《凉州词》论坛”横空出世;3月24日,天马文学网设置“《凉州词》论坛”专栏。在互联网上三个论坛的集中出现,标志着新时代《凉州词》的创作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欢迎各位诗词曲联赋的朋友大驾光临“《凉州词》论坛”!欢迎全国各地的同仁网友注册!欢迎交流!欢迎题词赠诗!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五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日历 日历

相册


《凉州贤孝》 Empty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有谁在线?
总计有8位用户在线:: 0位注册用户, 0位隐身和 8位游客 :: 1个搜索引擎



[ 查看所有列表 ]


用户同时在线最高记录是85人在周三 19 四月 2017 - 21:50
最新主题
» 多丽•中华嫘祖山
《凉州贤孝》 Empty周三 18 二月 2015 - 8:28 由 Admin

» 白 明 水调歌头•西安钟楼
《凉州贤孝》 Empty周六 25 十月 2014 - 23:21 由 Admin

» 伯凤麟 中国母亲河联(576字长联)
《凉州贤孝》 Empty周一 12 五月 2014 - 22:56 由 Admin

» 题贺"凉州诗词 楹联学会"成立(藏头诗)
《凉州贤孝》 Empty周三 2 四月 2014 - 17:27 由 蓝蓝天毛振玉

» 苦寻马航 MH370 同胞
《凉州贤孝》 Empty周六 29 三月 2014 - 18:06 由 蓝蓝天毛振玉

» 五绝·咏“绿野春耕”画意五首(藏头诗)
《凉州贤孝》 Empty周三 19 二月 2014 - 1:54 由 Admin

» 长江长城,我脸上深深的皱纹(现代诗)
《凉州贤孝》 Empty周三 19 二月 2014 - 1:50 由 Admin

»  五排·漫吟
《凉州贤孝》 Empty周六 28 十二月 2013 - 10:11 由 武立之

»  七排·寄赠吕凤鼎先生
《凉州贤孝》 Empty周五 27 十二月 2013 - 7:54 由 武立之

本周最活跃发帖人
No user

本月最活跃发帖人
No user

统计
论坛共有86位注册会员
最新注册的会员是 巴渝原创文学

我们的会员们总共发布了1115个帖子 在955个主题中
RSS


Yahoo! 
MSN 
AOL 
Netvibes 
Bloglines 


社会化书签

社会化书签 reddit      

在您的社会化书签保存并分享地址


《凉州贤孝》

向下

《凉州贤孝》 Empty 《凉州贤孝》

帖子 由 武立之 周五 29 三月 2013 - 21:15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它广泛流行于武威城乡,在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永昌等地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由于史料未有记载,对它最初形成的年代难有定说,老艺人们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大多认为它产生和形成于清朝年间。 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一些盲孩子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庄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
基本简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一种植根于武威民间的古者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召力。一踏上凉州的土地,不论是乡里城里,农舍庭院,还是街头巷尾,茶坊酒肆,只要是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盲人那动情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欢乐,时而悲愤;人们的心被他深深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感叹唏嘘,或自言自语。人们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凉州贤孝以这样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演唱形式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鱼、碟子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
演唱内容
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是颂扬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故事为主,寓隐恶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贤孝”的唱调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演唱中间,艺人们边与听众交流,边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音乐特色
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是我国古代凉州一带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的结晶。凉州贤孝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曲调沈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脱通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间奏过门长短随意。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诙谐有越的花调等。
语言特色
(1)口语性:凉州贤孝一般由盲人演唱,所演唱的内容全靠艺人们口耳相传,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承,而不是依靠文字的记载和传播,没有经过书面记录和文人加工,所以,在贤孝唱词中,几乎使用的都是没有任何加工的口语化的语言,大量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俏皮生动而又真实的凉州方言土语、俚俗语和粗鄙词语,较少使用典雅的书面语体的词,使贤孝唱词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语性的特点。
(2)灵活性:凉州贤孝唱词语言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唱词句式的长短、变异上。唱词在语句字数的使用上,句式长短不一,以七字句居多,也经常使用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十字句,就连其他韵文中极少使用的六字句、九字句也是时常出现,有时也使用超过十字的多字句。甚至不同字数的句子,在同一唱段中混合使用,说的部分更由演唱者自由发挥,可长可短,灵活多变。[1]
唱本分类
凉州贤孝唱本十分丰官,以传统段子占大多数。一般分为“国书”和“家书”两大类。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的唱本为:“国书”,像《五女兴唐传》、《关云长单刀赴会》、《包公案》以及反映近代政治事件的《鞭杆记》、《打东北》、《打西北》等。“家书”主要以反映人情世俗、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鹤鸽盗桃》;《汗巾记》等。新创作的有影响的本子主要有《解放大西北》、《盲艺人重见光明》、《王婆养鸡》等。
编辑本段其他介绍发展现状
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发掘、整理、继承、发展这一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是很有必要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补充资料
一踏上凉州的土地,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地,无论农舍街巷还是茶坊酒肆,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卷: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他的周围,或站、或坐、或蹲,围满了听众。盲人那动情的演唱,时而低沉,时而欢乐,时而悲愤。人们的心被他深深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感叹唏嘘,或自言自语。人们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便是凉州贤孝。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它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口传心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很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子、拉二胡或敲碟子、木鱼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
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感人至深,如果换了别处方言,其艺术力量则大打折扣。因此,它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演唱中间,艺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边与听众交流,边进行即兴创作,多合辙押韵,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西北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并能即兴发挥,生动形象、活脱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一般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设置,不拘一格。间奏过门长短随意,也是按当前听众的多寡、兴味的高低而安排。凉州贤孝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或诙谐有趣的花调等。
凉州贤孝的唱本十分丰富,多以古典、传统的内容为主。在演唱中,根据听众构成和季节特点,分“段子”和“大戏”两种。“段子”的内容较少,多为一事一唱,在小故事中加入大量的教说、劝诫内容,直抒胸臆,简洁明快。如《劝妹子》、《小姑贤》、《目连生孝母》等,夹叙夹议,曲调也始终不变,一般是四句一段。“大戏”则适合农闲季节演唱,内容多为野史演义,可唱数十小时至上百小时。“大戏”一般有“家书”和“国书”两大类。前者以反映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白鹦鸽盗桃》、《丁郎刻母》、《汗巾记》等;后者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如《薛仁贵征东》、《五女兴唐传》等;也有的反映近现代的政治事件,如《鞭杆记》、《打西北》、《解放武威》等。对于这些内容,听众们其实早已熟稔,大凡都能哼上三两句,但因凉州贤孝的独特唱法,仍能将他们深深吸引。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一些群众文艺工作者专为盲艺人创作的新唱本,如《王婆养鸡》、《盲艺人重见光明》等,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直白自然,原汁原味,无矫揉造作之感。由于其创作方式和流传方式的局限,个别唱本中亦有一些迷信的、甚至淫秽的东西。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扬弃,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名城凉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凉州贤孝”是现存于甘肃的武威(古凉州)、古浪、民勤、金昌、景泰等地区,主要流传在武威市的一种说唱曲艺,因内容多为演唱劝人向善,导其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故而得名。唱本基本分为“国书”和“家书”两种。“国书”演唱各个朝代的忠勇义士,例如《伍子骨过江》、《薛仁贵东征》、《杨家将》等等。“国书”的篇幅巨大,内容很长,演唱形式分章分回,有时大的本子要唱几天才能够完成。“家书”的内容以演唱“二十四孝”为主。“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业编的一本宣扬孝道的书,书中辑录了从舜到黄庭坚等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如《白鹦哥盗桃》、《王祥卧冰》等。由于贤孝的演唱自由多变,所以凡是可以讲出的故事都可以被艺人们编成贤孝来演唱,比如《包公案》中的七十二记,还有《西厢记》中的选段等等。解放以后艺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编写了许多歌唱新社会的贤孝有《雷锋》、《解放
西北》等曲目。演唱“凉州贤孝”的艺人多为盲人,他们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只有依靠“卖艺”来乞讨衣食,他们或结伴而行或由一位明眼人领路,走街串巷演唱谋生。只要停在一处便演唱数日,在过去没有电视、收音机等先进娱乐设施的时候他们的演唱总能吸引许多听众。两人或多人相伴的时候一人唱他人和轮流表演,没有时间唱整本大段的故事,就唱些小的说理规劝也伴随着说笑逗乐。据艺人们说,这种演唱大约从清朝便开始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因为清朝的落第秀才沈其玉被艺人们尊为艺坛宗师。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一支,“凉州贤孝”的唱词具有许多鲜明的艺术特征。
民间性
“凉州贤孝”主要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承,而不是依靠文字的记载和传播。这种口头创作与传播又总是与创作和传播的群体密不可分,传承这些内容的人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艺人们,他们的语言通常都是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其中还可夹杂地方理语。这种创作的原形虽然也可能是小说或者传说等由文人创作的作品,被艺人们讲述出来的故事已经有了明显的民间特征和口语风格,并且经过代代传承,起初是一个人创作却经过无数人的传承加工,内容也向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
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的故事中,原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盒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
得取民不得夺。’”可以看到原著中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可是随着民间的加工流传,故事不但增加许多细节,还增加了邻居不服上报官府,赃官不分是非屈打成招,后来被天帝责怪,而郭巨的儿子也高中状元的曲折发展。从这些变化中不难看出,民间的艺术总是紧随着人们的生活发展,它们不仅仅反映现实,更体现人民对生活的愿望,价值观念等等。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即唱词,也充满了民间特色。比如《三子分财》选段《一个个抓成了人》中的唱词:“太阳(的)上来了照东坡,照了(的那个)东坡就照西坡(呀),东坡地里的太阳多,西坡地里的阴凉多,西坡地里的老人多……”。这些语言的运用通俗诙谐,听上去就像平常农田地里、屋里院外的随意谈话。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无疑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也增加了说唱本身的通俗性。
灵活性
民间说唱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歌词曲调都较随意,唱词长短不一,虽然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说的部分更是由艺人自由发挥,可长可短。七字句型为二、二、三结构,如:“天流日月草留根,人流子孙树留茎。”(选自《鹦哥盗桃》);“列国手里说贤庶,第三孝里论古今。”(选自《郭巨埋儿》)。十字句通常是三、三、四结构如;“你就说家里人盼你回还,老爹爹想念你眼己无光”(选自《柳笆记》)。除了七字与十字句型,多数的贤孝唱词都是长短相间不大规则,但通常都符合说话讲述的语句长短。为了便于记忆唱词也力求压韵,朗朗上口。《鞭杆记》中的歌词:“齐大哥,齐大哥,只要你们干,我们就跟上了转。只要你们不怕死,我们就豁上命来干。”;《杨小娃拉笆笆》的唱词:“一句话问住他,回转上来了个会说的王翠花。”等等。这样的唱在贤孝中随处可见,并且可以根据艺人的习惯增加减少字数。可以说十个人就有十种版本,不但唱词不大相同,内容也可以在个人的理解下进行删节,至于中间插入的逗笑娱乐更是体现演唱者个人风格的重要环节。凉州贤孝这种相对的自由性的形成,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独特的传承方式。盲人不能依靠“看”来记忆,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听觉,有新的本子就要找明眼人念上多遍直到记住为止,他们教给别人的时候也是凭靠记忆转述,这个过程的误差显然比用书本传播大的多。当然民间艺术的大多数传承方式都是不依靠文本的“口口相传”,民间曲艺和山歌都具有这种相对的自由性。
武立之
武立之
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

帖子数 : 423
注册日期 : 13-03-26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